当前位置

采茶戏(粤北采茶戏)

来源: 
韶关市文化馆
类别: 
传统戏剧
级别: 
国家级
批次: 
第三批
申报地区: 
韶关市

粤北采茶戏是广泛流传于粤北的民间小戏剧种,源于明清之前福建、江西的采茶山歌和小调,后又不断吸收江西、湘南民间花灯、花鼓的歌舞元素而成形,故又有“唱花灯”、“唱花鼓”、“唱大茶”等称谓,因其早期表演常以一丑二旦登台,也被称为“三角戏”。最早由客家人迁徙传入并逐渐成为地方习俗,曾有“韶南大茶”、“南雄灯子”及“连阳调子”三大流派,清末民初更盛极一时。现主要分布于粤北韶关市及其所辖各县的客家地区,在连州、阳山一带也有流传。

粤北采茶戏行当由最早源于花灯歌舞的二旦一丑,逐渐发展为生、旦、净、丑四个行当,其中丑角是构成“三角成剧,小丑当家”的独特表演形式,形成剧种喜剧特色和谐趣风格的关键行当。粤北采茶戏在花灯歌舞的身段、台步、套路的基础上,或从生活中提炼,或模似飞禽走兽形态,或借鉴民间武术,或向大剧种学习,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表演程式,主要有矮子步,扇子花、耍彩巾、单袖筒等。有采茶调(含灯调)、彩调、路调(含湖南花鼓调)、杂调(含小调、山歌)等四类唱腔曲调,以采茶调为主曲调,其以定弦的不同而区分为北、南两路;彩调用于表现送礼、奉茶、踩台;路调用于走路或对唱;杂调用于穿插小唱。在唱腔结构上,粤北采茶戏基本属曲牌联缀体,后加入板式变化,产生散板、中板、快板等。

粤北采茶戏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目,如颂扬婚姻自由的《磨豆腐》、《双双配》,惩恶扬善和宣扬家庭伦理的《卖杂货》、《打狗劝夫》,以及鞭挞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《阿三看姐》、《夜盗寒衣》、《打面缸》等。

粤北采茶戏的辐射范围远及粤东、赣南、湘南与桂东客家地区,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生活得重要组成部分,为客家民系的民风民情、观念信仰、风俗习尚的形象反映,为研究客家文化、历史与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。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,加上地域文化的局限及对地方“小戏种”存在偏见等原因,目前粤北采茶戏正面临传承断代的濒危处境,亟待有关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。

 2011年,粤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c2028e8333c94ccd81cdcce2f980d622.jpg